珞珈论坛

首页>> 珞珈论坛>> 正文

李斌雄:生态文明塑造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3-01-07 09:54 来源: 阅读:
A A A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浓重的笔墨,独立成章提出并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命题的提出,深切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在内涵上,它主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不仅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而且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遭遇困境的主动选择。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保护好地球。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约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多数环保城市或地区在地表水、饮用水、空气质量等硬性监控指数上都有明显提升;三是经济结构更加绿色,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四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扎实推进,有害化学物质排放量相对过去开始减少;五是突出环境问题有所缓解。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然而,建设美丽中国并非简单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挑战。从资源约束看,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瓶颈日益突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的矛盾叠加,正困扰着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环境污染看,尽管我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城市空气细颗粒污染及农村、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大等问题突出。从生态系统看,多种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这些挑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世纪,现代化浪潮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起人们反思,特别是60年代,全世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话语表达日益活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由此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成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塑造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为了什么?绝不是要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那种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这条道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考虑眼前利益,又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在实践形态上,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塑造美丽中国。从根本目的看,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塑造美丽中国的鲜明体现,也是衡量我们是否建成美丽中国的核心标准。绿色发展,并不是为单纯保护绿水青山而约束发展,而是强调在发展模式上,不能再粗放发展,不能再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循环发展,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有别于过去高消耗、高增长,追求规模的GDP中心论。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创新理念与实践

建设美丽中国要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大任务展开。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既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又要满足人口增长与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经济社会活动,这关系到人民是否和谐幸福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上,必须树立节约利用的观念,抛弃粗放型经营模式和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只有维护了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制度保障,否则塑造美丽中国就是一种空想。

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理论的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上,要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自然观,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强化能源环境立法;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12/28/content_85269.htm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1228日 本网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