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媒体武大>> 正文

《瞭望》专访校党委书记黄泰岩:答好核心课题 担好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2023-11-18 12:36 来源:新华社 阅读:
A A A

【编者按】百卅校庆之际,校党委书记黄泰岩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以百卅名校的正道沧桑与创新发展,阐述了特殊历史方位下支撑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武大方案”。


◇拥有13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既历经沧桑又风华正茂

◇武汉大学“国字号”人才升至770人(次),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实现了高端人才总量和占教师队伍比重的“双倍增”

◇武汉大学创新科研组织形式,积极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哲学社科类重大平台“全口径、不缺席”,国家级研究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

《瞭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武汉大学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培养堪当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黄泰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第一使命。武汉大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时代命脉紧紧相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武汉大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明确三个方面14条举措,将方案转换为“施工表”“路线图”、变成“实景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以强化理论武装铸魂强基。今年,学校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强化学生的精神之钙、初心之源、奋斗之魂。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出台思政课建设十条、大思政课建设二十条,大力实施思政课建设亮点工程,持续打造4门本科生思政金课,建设覆盖全国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网络。集全校之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改创新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五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荣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以体系构建提升培养质量。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出台“1+8”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文件和“63条”具体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好适应数字时代数智人才培养需求,以数智人才分类为前提、数字思维培养为根基、数字素养锻造为动力、数智课程打造为抓手、数智驱动平台为保障,推动实现学生全覆盖、课程全校选、资源全校用、教学全数字、专业全融合的“五位一体”数智人才培养融合贯通体系。把握关键要素,提升育人成效,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卓越工程”,推进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革命,本科教育教学主体地位不断巩固。11个基础学科入选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82个、一流本科课程115门,入选全国优秀教材12部,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排名连续四年蝉联第一。深化研究生选拔和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度,开展博士生不区分导师招生,推动师生充分双选。从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中,遴选出国家急需专业,创新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设立学术创新奖,持续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制定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规定,健全分类评价标准,提升学位授予质量。

以模式改革牵引创新动力。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具有武大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大力建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等“三大导引”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优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等四大通识课模块。秉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理念,持续大力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加强弘毅学堂“书院制学术社区”建设。深入实施“特区”计划、“选育”计划和“导航”计划,建设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级特区”,从招生阶段起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育,引导优秀学生投入到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2年,由武汉大学牵头,以在校学生为主体自主研发的“启明星”微纳卫星升空,研制过程中共有50余名学生参与设计、研发及测试。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八所试点高校资助优秀本科生,来自武汉大学基础学科的15位本科生全部入选获得资助。这些是武汉大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缩影。

《瞭望》:强教必先强师。服务一流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如何推进人才强校?

黄泰岩: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一流大学的战略资源。武汉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以最高规格、最高敬意、最高诚意礼遇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保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标“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要求,学校研究出台《武汉大学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措施》(简称“人才强校十条”),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胜势。

对标“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的重要要求,学校高站位谋划人才战略发展,高规格举办全校人才工作大会和引进人才入职仪式,坚持引育并举,做大做强珞珈人才方阵,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学校“国字号”人才已从2016年的238人(次)上升至目前的770人(次),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实现了高端人才总量和占教师队伍比重的“双倍增”。

对标“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要求,学校坚持一流人才标准,面向全球延揽英才。牢牢抓住人才回流的历史契机引进海外英才。2016年至今共引进到岗各类人才1032人,其中近50%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2022年共引进到岗各类人才187人,其中92人海外直接引进,7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

对标“真心爱才”的重要要求,学校坚持服务人才发展需求,优化核心资源配置,建立以人才为先导和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做到人才经费优先投入、人才住房优先解决、物理空间优先提供、研究生指标优先保障“四个优先”。子女教育是人才一直重点关心的问题,武汉大学将附属学校师资队伍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以最高百万年薪招聘附属中小学教师,2022年共招聘52名优秀教师,其中省特级教师11名。

把加快建设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

《瞭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发展是重中之重。武汉大学在推进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和部署?

黄泰岩:学校把握大势、巩固优势、形成态势、引领趋势,把2023年确定为“学科建设年”,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科学把握基础学科振兴大势。学校着力夯实基础学科,大力推进“基础学科登峰计划”,利用独有资源充分引育“大先生”、战略科学家,着力培育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学术中心。

不断巩固信息学科传统优势。学校继续大力发展信息学科,进一步强化测绘遥感学科在国际上领先地位;强化数学、物理、计算机、地学等学科对信息学科的有力支撑,推动信息学科群转化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推进信息学科与文科、工科、医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利用信息学科对传统学科进行现代化重塑。

加快形成学科发展时代态势。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发展。“新文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传统优势,突出问题导向,开展新兴领域研究,重点增进数据赋能;“新工科”建设方面,聚焦颠覆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应用,发挥数理化基础和学科综合优势,锚定国家重大工程,形成基础理论、技术突破和转化研发相结合的科研与成果转化体系;“新医科”建设方面,实施“临床医学+X”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开展以医学难题为导向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学校成立交叉学科研究院,探索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武大新模式,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抓好科研领域的交叉融合,重点围绕“临床医学+”等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望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领域推进交叉,建立以重大挑战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会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新机制,以“示范区”带动学科交叉融合。

《瞭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学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武汉大学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黄泰岩:原始创新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直接反映。近年来,武汉大学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有新突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今年6月,Nature(《自然》)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武汉大学付磊教授团队关于液态金属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关于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两篇Nature长文同日上线在武汉大学建校史上尚属首次。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北斗导航、对地观测、子午工程、网络安全、水资源、粮食安全、传染病防治等优势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建立了中国自主的广域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构建了稳健可信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提供的北斗卫星轨道精度国际最高,不断提升北斗“视力”。

提升特色智库服务决策参考能力,形成国家高端智库、国家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为引领的珞珈智库方阵体系。18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6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索引百强榜,数量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学校成为《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2.0版》的唯一国内起草单位,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实施新时代珞珈文化重点工程,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更多武大智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形成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珞珈体系。深入推进《民藏》《汉剧艺术大典》编纂工作等大型文化工程,围绕文化强国战略,融会贯通东西文化精要,涵育引领性思想和战略性成果。努力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简帛中心等研究机构,推出高水准文化创新研究成果,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高水平咨询服务报告。

《瞭望》:促进科研创新,武汉大学采取了哪些新举措?

黄泰岩:科研创新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动力。

一方面,积极完善“硬设施”,稳步推进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学科独立科研机构、高端科研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光源、重离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牵头组建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另一方面,加快构筑“大平台”。坚持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科研组织形式,积极搭建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哲学社科类重大平台“全口径、不缺席”,国家级研究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文科实验室,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

在历史积淀中愈加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瞭望》:如何用好百卅校庆传承发展武汉大学的优秀文化?

黄泰岩:学校将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以“自强担使命 拓新创未来”为主题,传承并大力弘扬“武大精神”。

系统展示新时代新成就。要让校庆成为致敬历史、总结经验的重要节点。展示学校的光辉历程、展示学校进入新时代的格局性变化、展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全体师生校友发扬校训精神的崇高风范。

锚定发展新使命新方位。要让校庆成为勇担使命、推动发展的有力支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中思考学校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在战略谋划上梳理“武大之位”和“武大之为”的关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精准引才、精心育才,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

合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要让校庆成为守正创新、开创未来的全新起点。传承弘扬校训精神,聚焦“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卓越追求,着眼于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去谋划和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内容来源:《瞭望》2023年第47期 本网编辑:赵冀帆)

最新阅读